公孙渊
公孙渊(?-238年),字文懿。辽东襄平(今辽宁辽阳)人。三国时辽东地方割据军阀。辽东太守公孙度之孙、左将军公孙康之子。太和二年(228年),夺其叔公孙恭位,被魏明帝拜为扬烈将军、辽东太守。后遣使南通孙权,孙权立其为燕王,并遣甲士万人携珍宝前往辽东,公孙渊害怕魏国讨伐,于是斩送吴使首至洛阳,明帝拜其大司马,封乐浪公。景初元年(237年),在击败前来讨伐的毋丘俭等后叛魏,自立为燕王,建年号绍汉,并置百官有司。景初二年(238年),明帝遣太尉司马懿率军四万讨之。公孙渊大败,并其子为魏军所斩。

公孙渊自以为身在遥远的地方,以称霸状态自居,从容玩弄孙权的阴险,终究不足以自保,三国时代,就是太多这种以为拥兵自重,即可称王道孤的人。

孙权也太过于天真,以为联络公孙渊,即可达成夹击曹魏的战略,距离太远,又隔汪洋大海,加上人心叵测,于是周贺买马未归,张弥封官被斩,才来悔不当初。一次受骗也就算了,接连二次受骗,不是高估自己,就是低估别人。除了孙权如此,公孙渊也如此,两个人同样半斤八两。地理距离遥远,使公孙渊大起贪心,占尽孙权便宜,这也是敢因此而称王独立,也许公孙渊就是认为曹魏鞭长莫及,不能拿他怎么样,所以独立建国野心大起。

轻敌在先与没有实力作后盾,永远是败亡的原因。

司马懿的庙算分三策,公孙渊放弃根据地襄平事前逃走是上策(因为下次司马懿再来时,又要行军四千里,没有人有太多的四千里可行),在辽东边界拒守是中策(可达成境外决战,令远征军疲惫),坐守襄平是下策(坐以待毙);连时程表都计算清楚,前进一百天,攻击一百天,回师一百天,中间休息六十天,估计远作战不会超过一年。

果然公孙渊采用中策,想造成曹魏抗拒孔明北伐及陆逊阻拒刘备东征的效果,不过司马懿不是省油的灯,采取围魏救赵之计迫敌交战。这就是《孙子兵法》上所讲的致敌而不致于敌,攻其所必救,趋其所必往,令敌人不得不战,而且出其不意,攻其不备,正是胜兵之道。虽然辽东军采边防固守,打算让阻却曹魏远征,万一来个「六出辽东」(参考六出祁山),避战或不战也能拖跨而胜仗。但是司马懿出奇兵直指首都襄平,于是辽东边界拒守便无意义,卑衍、杨祚所建筑的围墙、鹿角及壕沟亦无用武之地,就在回师救援襄平时,被司马懿以围点打援的方式击破卑衍的骑兵数万人,因为千里求战,义不容辞。

攻其所必救,致人而不致于人。公孙渊若边境拒战,司马懿就直扑襄平;公孙渊若不战,司马懿就包围打算长期困攻,最后不是饿死就是无援而亡。吕布虽强,就是死于曹操水淹下邳;陆康坚守庐江,孙策陆战不济,耗时二年还是终于破城。

在战略上已消除公孙渊主力后,回头再展开包围襄平,面临压力下,公孙渊还是自不量力想谈条件。像是要求司马懿后退二十里再投降,司马懿当然拒绝,再笨也看得出公孙渊就是要趁敌后退后开始逃亡。后来公孙渊又表示愿派世子当人质,再自缚来降,这已经有点像讨价还价了。司马懿表明立场很清楚,军事结果有五种:一是能战就战、二是不能战就守、三是不能守就逃、四是不能逃就降、五是不能降就死。有本事建国称王,难道不懂军事的五种必然结果吗?

无知不是借口,不懂军事的人当然会被精通军事的人打败,甚至擒杀,更惶论又轻敌易敌在先。东汉末年的幽州刺史刘虞,正因有自知之明,所以不愿接受袁绍的拥戴,但是几人称王几人称孤的野心,层起彼落,不绝于道。难道不晓得战败被杀,妻离子散,沦落家破人亡的下场,又岂是当初起事时所料想的到。

没有实力或没有眼光的人,正如一只浅碟子,所装的水量有限,很快就会溢满出来,所以内容有限,自不量力,当然承受不了江海的冲击,无法负荷。无力治兵,却想建国,有兵来伐,只能被杀。